第十五章京绥铁路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十五章京绥铁路

第(3/3)页

,一众文武们自然是同回。光秃秃的铁轨有什么可看的,不及总督的一根腿毛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对于许多牧民来说,如此多的铁轨,足以让他们眼冒绿光了。但面对持着腰刀骑着马的护路兵,一个个只能偃旗息鼓,扭头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千余名收尾的劳工,则围在铁路边,翘首以盼。孟恩就在其中。作为贫穷的牧民出身,在草原日益增长的人口中,他的处境颇为艰辛。

        家里的牧场和牛羊自然是轮不到他的,有没有什么出色的箭术和骑术,亦或者摔跤,就算是参与那达慕大会,也不会远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不出意外,要么他出家成为喇嘛,要么就去贵族老爷家放牧,失去自由,成为长工,然后再娶一个同样是长工的女人成婚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甘于此的他,则等到了铁轨修建,为了钱粮,他加入到了修路大军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包吃住,月饷五毫。价钱虽然低了,但在草原上却是不薄,对他来说更是个出路。

        领了两年的饷钱,突然就要结束了,他怎么能甘心?更何况最后一个月的工钱还没结呢!

        千余人的等待中,陪完那些官员们后,一个胖子骑马而来,身后跟随着十几个魁梧的大汉。

        胖子也不啰嗦,直接道:“待会随我去城里结钱。”欢呼声刚响,就被压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孟恩同样停住了欢呼,看着这位内务府的管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家伙基本都是干了一年半载,甚至更久的老人了,我也不啰嗦。”胖子沉声道:“朝廷修完这条路,准备再去陕西修路,到时候除了那些短工外,还得需要熟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俗话说的好,用熟不用生,我准备把大家伙带到陕西去修铁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到时候,一个月一块钱,包吃住!”翻了一倍的饷钱,让人情难自禁。

        孟恩自然不出意外的激动了。两年的生涯,让他学会了汉话,对此自然是听得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月一块钱,一年就是十二块……即使草原上物价腾贵,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,最起码够他买上七八只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见到众人意动,胖子继续道:“大家伙跟着我,到时候还能去安西买上便宜的牧场,自由放羊!”这番话,彻底点燃了这群单身汉子的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孟恩领完最后一个月的饷钱,就买了一些礼物回到了家。作为如同的牧民,他的家并不大,三顶蒙古袍,一顶大哥一家,一顶父母,一顶兄弟姐妹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是五斤盐,两斤茶,够咱们吃上半年的了。”面对这番礼物,家里人都很高兴,兴高采烈的吃了一锅炖羊肉。

        旋即,孟恩说起自己离开的事:“我要去外地成家,离开这里!”一家人都同意了他的想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蒙古草原受限制于贫瘠的资源,分家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,就算是部落,人口滋生太多也会分开一部。

        瞅着懵懂的弟弟们,孟恩说道:“阿布,我听说去了喇嘛庙后,吃喝就不愁了,而且家里还能积攒功德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家里穷得很,可以让试试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真的?”老头神色一喜,能够负担养育压力,还能为家里积攒功德,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了:“可是我听说要贡献香油钱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块钱而已,我出了!”孟恩咬着牙道:“这是好事,自然得去。”随着时间推移,黄教在绥远越来越普及,喇嘛开始修到了千户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绥远长期执行的三寺政策。即佛寺,官寺,学寺,三者一体。佛寺旁必定要有衙门和学堂,同样衙门附近必然要有喇嘛庙,紧密相连,不可或缺。

        衙门赏赐部分土地作为寺庙的庙产,寺庙则依靠信仰来保障衙门的权威,学堂则是普及教化之道,传播儒家思想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喇嘛庙,所有人都愿意送子孙入内,但出家人太多,故而有一块钱的门槛在,防止香火钱不够吃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多不少,咬咬牙都能出得起。ps:纠错功能很不错,大家踊跃帮忙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