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首在治淮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十二章首在治淮

第(3/3)页

头赞同。

  很快,大厅中就站了数个郎中、员外郎,以及十几个主事,经承,低品级的胥吏根本就进不了。

  “我等见过少司空——”工部侍郎一到,所有人立马规规矩矩的站好,拱手弯腰行礼。

  工部侍郎孙江,他是个虎背熊腰式的人物,像一个武将多过于文官。

  实际上,他是工部特有的技术出身,文化修养其实很浓厚,但凭借着他的专业才能,即使是举人的身份担任侍郎,也没人敢说他。

  由此,工部上下自然也不敢议论。

  “前几天我去了一趟漕运衙门,本以为衙门废了,好歹能留一些兵卒过来帮忙,谁知道都是一些老弱病残,在一起都没三千之数。”

  孙江气呼呼道:“荒唐,要知道在之前,漕运可是有数万人。”

  “就给咱们留这些?谁不知咱们工部最缺人——”

  这话,没人敢接。

  气氛沉闷了。

  孙江也不以为意,他朗声道:“朝廷九部之中,就是咱们工部最累,堂堂的郎中、员外郎,尽都在地方行事,听起来都荒唐。”

  “但这就是工部,身系天下重任,肩负皇命,不得不为,这不比在京城点卯强?”

  听这话,于成龙打心底认同,他想应和一句,但见到众人沉默,也沉默了。

  孙江见此,心中叹了口气。

  都是一群老鸟,这几年来天天下县,心比石头还硬,这点还真的忽悠不过。

  “朝廷早就定下十年治黄淮之策,每年拨付工部数百万块,其中近一半用在治黄,你们也应感同身受吧!”

  “陛下不会忘记你们,今年伊始,在陛下的关照下,吏部将对咱们进行京察。”

  哗啦啦——

  这句话一落地,立马惊起了不少的冷吸气声。

  好家伙,六年一次的京察提前到工部身上,这是人能做出来的事?

  包括于成龙在内的所有人都慌了。

  人行于世,百密一疏,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完全全没纰漏。

  “放心,既然是关照,那么京察对你们自然是正面居多,些许小事也会忽略掉。”

  孙江正色道:“京察一过,尔等或升官,或转任,总之大部分人必然会前途远大的。”

  一瞬间,气氛就热烈起来,人人露出喜色。

  “所以,诸位——”

  孙江环顾众人,沉声道:“像去年那样对淮河缝缝补补,兴建圩田之事,高兴的只是地方同僚,工部,内阁,乃至于圣上,并不太高兴。”

  “对黄、淮二河,今年要来真的了。”

  所有人这时都心事重重。

  于成龙随大流离去,半路上被一小吏拦下。

  被带到后院,见到了孙江,孙侍郎。

  “见过少司空——”

  于成龙一愣,稳住了心思。

  “于成龙,你是山西人?”

  “山西太原府,永宁人。”

  “首揆也是山西人,看来山西出英才啊!”

  孙江赞叹道,瞥着于成龙干瘦的脸,笑道:“临行前,我倒是多听人赞你行事果敢,为人谨慎认真,虽然是一些誉名,但我却想知道是否名副其实。”

  “说说,对于治黄,治淮,你有什么想法。”

  于成龙眉头一蹙,对于这位侍郎的方直倒是有些不适应。

  不过他终究是心系治水的,拱手拜下:“少司空,数百年来,黄河夺泗水入淮,已然成型,非人力可变之。”

  “治黄之事,无非是缝缝补补,并无新意。”

  “而朝廷之重,则在于淮河。”

  “哦?”孙江眉头一挑:“你倒是好大的胆子,天下都重黄而轻淮,你倒是反过来了。”

  “前朝潘太保(潘季驯)束水治沙,已属良策,臻致完善。”

  于成龙毫无畏惧之色:“如今朝廷最要紧的,就是要给洪泽湖泄洪,也是给淮河一条出水口。”

  “不然的话,随着高家堰堤坝越来越高,其后果则日益严重,反而会影响黄河之稳定。”

  “到时候水患必糜烂数省,千万百姓葬身泽国之日,想必不远矣!”

  ps:写治水,我真得要查资料想想怎么治理黄淮地区,要言之有物,我太难了了……

  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