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首在治淮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十二章首在治淮

第(2/3)页

得如何?”

  于成龙吃着黄黑色的馒头,干喇着嗓子疼,不由得将其撕成片放在碗里成糊,筷子夹着菜凑着吃。

  “日子也就那样,凑合着过呗!”老人目光瞥向其蓑衣,对于他的官身背景毫不在意。

  他一大把年纪,官府不会抓他的。

  “但总归不打仗了,天下太平了……”

  老人嘀咕着,脸上这才泛起了一丝光芒。

  这时候,停下活计的老板也走过来,开口道:“其实吧,打仗并不尽是坏处,我这副家当就是当年我爹挣回来的……”

  于成龙一愣,他看向了老头。

  老头露出一丝得意:“当年建奴南下,朝廷组织所有人撤退,我就带着他娘和他去了凤阳,我就在军中帮活,毕竟管饭嘛。”

  “从运河里拉船,当纤夫搬粮食,足足忙活了两三个月,建奴被赶跑了,我也累得半死。”

  “不过,或许是赢了,朝廷当时还发了一两银子,我就拿着银子建个棚子,在官道附近卖茶水,虽然赶不上运河边人多,但也吃喝不愁。”

  于成龙对于老人的睿智和能力感到佩服,能够在乱世之中活下来,并且打下一份小基业,已经算很不错了。

  “邳州粮价不高,没怎么变过,一斗粮在六十文左右……”

  “盐倒是便宜了些,一斤不过二十文……”

  最后,问道了河工之事,老人沉默了。

  他嘟囔了几句,最后才出声:“这徐州府,就是被河工给毁了——”

  于成龙默然。

  可不是吗?

  几乎每年春讯夏洪,淮北各府都要广征河工修堤,偶尔遇到险情老女老少都得上,还要征钱。

  更有甚者,到时候材料不够还要拆百姓家。

  因为这条黄河,让淮北与江南同处一省,但却是两个世界。

  关键是,频繁的河工背后,不定是安享太平,或许还会迎来一场洪水,人财尽失,家破人亡。

  谁不恨之?

  吃完了一场饭后,三人继续赶路。

  于成龙此时心中却颇有几分沉闷。

  在淮南的时候,梳理沟渠,建造圩田,百姓们多是欢喜,对于河工倒是不怎么抗拒。

  而在淮北,人人畏河工如虎。

  若非生在淮北,谁不想搬家?

  待他们抵达淮安府治,山阳县时,最令他们震撼的,就是奔腾的黄河。

  满目,都是浑浊的黄色。

  狭窄的淮河河道,如今成了黄河的地盘,肆无忌惮地奔腾着,向东入海而去。

  而淮河水呢?只能委委屈屈的去往各下游河口,大部分则对立在洪泽湖。

  洪泽湖成了地上悬湖。

  其堤坝高度,达到了惊人的六丈,从远处看极其瞩目,扑面而来的压力让人畏惧。

  高家堰,人造的洪泽湖堤坝,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加固加高,成为整个北方最重要的地方。

  而要知道,洪泽湖几百年则在不断地扩充面积,已经一望无际,难以计量。

  没有入海口的淮河水则在不断的灌入,让其面积不断膨胀。

  高家偃就是拿狭窄的通道口,一旦等到洪泽湖水量剧增,超过其负担后,就会倾斜而出,黄河就会溃堤。

  到时候,淮河、黄河将会一同泛滥,这可不是1+1的后果。

  甚至到了某种极限,许多人猜测,黄河和长江甚至会合流入海。

  “万幸,运河如今不负担漕运之职,朝廷可以尽全力治理黄河,淮河,而没有后顾之忧。”

  于成龙露出一丝笑容。

  包括于成龙在内的工部官吏,如今都齐聚在淮安山阳县,等候着工部侍郎的大驾。

  除此以外,此时的淮安府外,还聚集着数千建设工兵,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。

  “于郎中,邳州如何?”

  刚入漕运衙门,于成龙就接到了同僚们的问候。

  随着漕运的终结,再加上安徽巡抚,江苏巡抚的设立,漕运总督只能被撤,衙门成了工部的大本营。

  “虽然江苏巡抚,布政使都去了,但应该没什么事。”

  于成龙摇头道:“顶多邳州城进水罢了,江苏藩库有的是钱,不用担心。”

  附近的郎中、员外郎纷纷点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