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章迟早要完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十四章迟早要完

第(3/3)页

  说着,他激动起来:“辽东文风不盛,相较于关内三五里一私塾,在辽东百里都不一定有教书先生。”

  “秀才,举人,哪怕是举人,也能直授知县,这可是知县啊!”

  “我明白。”曹玺点头:“吉林那里只要是举人就直授知县,辽东谁不知道?”

  吉林将军虽然驻扎在吉林城,但这些年却一直没有白待,勤恳地开荒,种地,移民,建造新城。

  言罢,待心情平缓后,俩人才出了县城。

  此时的长安县外,土地泥泞,杂草丛生,零零散散地见到一些土地被翻,露出草根。

  “长安县有土地一万三千顷,这是在户房记录的,大都是朝廷分配在辽东的勋田。”

  李士桢随口就来:“当初朝廷在关内,是一亩置换三亩,所以那些士兵们不得不出关,但受限于人手不足,种下粮食的土地只有五千顷。”

  一旁的曹玺则苦笑道:“去年秋末征发徭役来修河渠,好家伙,所有的壮丁加一起,才三千来人。”

  “修了三十里就作罢了。”

  辽东这些年来,虽然不断地出台措施鼓励移民,但实际上人力匮乏的境况从未改变。

  保守估计,如今辽东全省人口,还未至两百万。

  平均每府不过二十来万,到各县就更少了。

  “希望今个这位锦国公府,能好伺候些……”

  俩人对视一眼,骑着马就向东而去。

  很快,长安县以东二十来里的一处平原上,就见到几个身着劲服,浑身散发着杀气的男人,临河而望。

  在他们身后,几匹神俊的马儿在低头吃草。

  “这里可都是上好的水浇地——”

  曹玺为之咋舌,摇头笑道。

  “嘿,关键还是这个位置。”李士桢低头道:“这里去往沈阳极近,不过五十来里,贴近官道,临近河水。”

  “锦国公府的人是真会选位置。”

  似乎是见到二人的皂袍,几人纷纷靠拢。

  “你们是长安县的?”

  “在下是长安县户房书办(我是礼房书吏)——”

  “怎么来了两个?”为首一人摆摆手:“无所谓了,这里我很满意,救选这里吧!”

  说着,就打来了一张户部的文书。

  李士桢打眼一瞧,只见其上书:

  奉陛下之命,今锦国公,李讳定国,立下卓越之功,故加赐其地五十顷,位辽东省,沈阳府,长安县境内,不得有误——

  很明显,后面的长安县等字,是辽东巡抚衙门填写,加盖了章。

  按照惯例,这五十顷是在关内的数,但关内已经不再赐地了,所以挪到关外,那就是翻三倍。

  那就是一百五十顷,即一万五千亩地,这是一笔庞大数字。

  而这伙锦国公府的人,则凭借着长安县内四个字,寻觅到了这样的无主之地。

  地形平坦,临近官道,靠近河流,涝旱无忧,眼光确实不错。

  “自然如此。”李士桢别无二意,他也根本没有想与锦国公府作对的意思。

  言罢,他在地契上填上自己的名字,再补上知县的名字。

  随后,他从马背上拎起知县硕大的官印,直接就盖上。

  “很好。”来人很满意其果决,直接扔出一袋钱来:“一点小意思,请笑纳。”

  李士桢一摸索,约莫十来块银圆,还算不错,没白跑一趟。

  留着他们在原地欣赏风景,李士桢带着曹玺离去。

  路上,曹玺惊叹:“这科举,得忙活多少年,才能有这一百五十顷地?”

  “战功,才是最让人发家致富的好门路。”

  俩人将地契、官印送归,直接就下了衙。

  宅中饮酒未半,就有几个闯了进来:

  “李书办,这蒲河畔的田,我们张家可是巴望了许久,怎么今日就舍了去?”

  膀大腰圆的管家厉声道:“是瞧不起我们伯爵府吗?”

  李士桢一愣,破口笑道:“灶台上的锅灰黑了你的心,你只是知道土地被人看上了,那你可知是谁家?”

  “谁家?那也要讲究个先来后到不是。”

  “锦国公府,你去找吧!”

  一时间,满远沉寂。

  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