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二章碰壁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九十二章碰壁

第(2/3)页

        “出去——”

        圆脸大汉脸色微变,对着几个女子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几女不敢耽搁,整理了下衣襟,就匆匆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屋内的几人也没有什么不满,脸上的表情颇为凝重:

        “他宁子瑕就这么甘心想为楚商做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县丞随口道:“应该是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毕竟他老丈人就是楚人嘛!”

        几人面色难看。

        圆脸大汉沉声道:“娘的,得想个招,去找知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下马渡要是扩建好了,那群楚商的船,就能更顺了,对咱们大不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所谓的楚商,只是近十几年来发展的地域松散商会,一如徽商,晋商,秉承着互帮互助的原则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在面对其他商会的竞争时,你不团结,就只能任人欺负,这就倒逼着地方团结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,在湖南湖广,形成了楚商,而在四川、重庆,则是蜀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之所以说它松散,因为蜀商和楚商,都有许多曾经的陕商群体。

        昔日为躲避李自成的抢劫,大部分陕商集体南下,投靠了当时还只是割据势力的皇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一来,为了恢复元气,他们在湖广,四川大肆扩张。

        如四川自贡井盐,就被陕商占了个七七八八,湖北的黄梅冶等铁矿,也被占据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顶层的陕商随皇帝迁居,从南京抵达北京,而中下商人舍不得利益,就定居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一两代人过去,因为利益的人,所以就与本土商人结合,组成了蜀商,楚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实质上,陕商以及部分晋商,徽商,由于长期定居在北京城,也渐渐演变成了京商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三峡的缘故,蜀商天然就对外具有强大防御性,对于楚商颇为警惕,生怕其向西抢夺生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四川的桐油,茶,粮,锦,盐,茶马古道等,都能带来大量的利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便捷了楚商,这宁知县是却是为了政绩,不惜牺牲我蜀商的利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时,另一人则怒斥道:“要不给他点颜色瞧瞧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是疯了?”圆脸汉子压抑着怒气:“就算没座师,人家也有同年,同乡,再不济还有楚商的支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想送死,别牵连咱们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只能明里暗里去做了。”圆脸汉子沉声道:“楚人,真的是过分了——”

        宁瑜为收买人心,在中午的饭食中,不仅让人少加了些杂粮,更是让人买来了几百斤咸鱼,民夫们几乎个个碗里都有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所有人都惊了,旋即就是大喜。

        鱼这玩意并不好吃,因为想要煮好必须费油费佐料,寻常人家哪里愿意?

        但咸鱼却不一样,因为咸鱼是盐腌制,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极其珍贵。

        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尤其是对于干活的民夫们来说,吃条咸鱼能抵三碗饭。

        宁瑜很满意大家的激动,花朝廷的钱给自己赢得威望和政绩,怎么想都值得。

        回到县衙,钱谷师爷就脚步匆匆而来:“东翁,钱粮不够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县仓缺粮?”

        宁瑜眉头一蹙:“我记得可有不少钱粮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不是仓大使倒卖粮食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朝廷对于赋税统一征收,但拨下来的分成却是由县衙保管。

        如知县,通判等八品以上的县官,基本是由户部调到地方的藩库进行下拨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朝廷是钱、粮并发,同时发银圆和粮食,银圆可以是天下钱庄发下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粮食,则是朝廷在两税中留下部分的钱财,让布政使购买粮食,让其代为发放给地方官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一些胥吏,三老等官,则是吃县衙的钱粮,富裕的县自然是按时发放,穷县就只能是拖欠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并不清楚!”钱谷师爷叹道:“只是说粮食不够,只能管半个月的民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混蛋,这家伙是故意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宁瑜捋了捋短须:“你去查账,我就不相信没有不偷腥的猫,到时候让他吐出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时,脚步急促的书启兼任刑名师爷也先后赶来:“东翁,府尊送来了请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何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说是家中新收了米芾的字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宴无好宴。”宁瑜揉了揉太阳穴,心头一沉。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