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章选择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十六章选择

第(2/3)页

如今来看,再养一倍也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人高兴道:“明年我们再养十头牛,卖了给你娶媳妇!”

        苜宿草别看适合草原生长,但是从来就没有大规模的普及过,一直都是中原在种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对于牧民来说,地广人稀,遍地都是青草,根本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来种苜宿草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随着大明对草原的征服,一个个千户区,百户区的限定,使得牧民们走场的地方被迫定居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多牧民只有冬歇草场和秋放草场,空间被压缩。

        让他们定居的因素有三个。

        青贮,让牧草发酵,足以保持牛羊过冬,使得越冬牧场不再那么紧缺。

        苜宿草,让劣质的牧场草量大增,能养活更多的牛羊。

        喇嘛庙,让信仰成为牧民的锚点,不得不以其为中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定居的舒适度也比游牧来的强,物资交换什么的也方便,也越来越受到牧民们的喜欢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听这话,朝鲁大喜:“阿布,您说定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朱勒豁得,朱家是你额吉的娘家,他们好说话,几个女子也踏实能干,只要三头牛,十头羊就能嫁过来!”

        男人叹道:“现在娶女子越来越贵了,前两年两头牛就够了,哪里需要什么羊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所以我得提前给你定好了,不然还得涨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年秋天娶亲,后年我们赖哈图德家就能添丁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阿布,是赖家!”

        朝奉还未言语,只听到一声插话。

        旋即,一个年轻的身影走了进来,脸上泛出喜悦:“大哥,恭喜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什么赖家,我只知道赖哈图德家族!”

        大汉摇摇头,然后舀起一碗汤来尝尝,似乎嫌弃太淡了,又加了点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呼德,我的兄弟,你回来了!”朝鲁高兴地拥抱起来,对于幼弟的归来很是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啊,我怕你们收割苜宿草累了,所以就回来帮忙,二哥在喇嘛庙里也托我带了一些香油,这是供奉在菩萨面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呼德笑道:“加在饭菜,能够保佑我们家长寿安康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阿弥陀佛!”这时,阿布则恭敬异常,双手握十,将香油缓缓地提过来,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是我们家最贵重的东西,只有等到客人来的时候才吃!”

        呼德则道:“阿布,以后在家里说说就罢了,在外面要说咱们家是姓赖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知道了——”拖着长长的尾音,老头颇有几分倔强。

        呼德只能无奈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谓的姓氏,在蒙古与西臧一样,一开始是并不存在的,只有贵族们才能拥有自己的姓氏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显赫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算是普通人,也只是把父辈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加起来,就组成了一个姓名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对于朝廷来说,这是毫无规律,且不方便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故而,蒙古地区早就进行大规模的赐姓,亦或者说进行汉译。

        如,孛儿只斤氏,就译为鲍、包、宝、博、奇、罗、波;乞颜氏则为齐、祁、陈、秦。

        兀良良则是乌、吴、于、魏。

        越是大姓,汉译的姓氏也就越多,从而分化蒙古贵族和部众。

        孛儿只斤氏更是不得擅自取用,只有朝廷批准的贵族,才能取之。

        普通的蒙古人,自然是选择朝廷为他们挑选的蒙古姓氏,以及对应的汉姓。

        之所以不只是汉姓,完全是因为普通的牧民根本就不懂汉字,告诉他也记不住。

        蒙古姓氏则不同,口语话,易记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在户牌上,自然是只有汉姓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对于蒙古人来说,不亚于一场社会变更。

        底层的牧民拥有自己的姓氏,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独立个体,不再是依附贵族。

        拥有姓氏,看起来不甚起眼,但却是瓦解蒙古部落制,撅起根基之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几百帐牧民,所有人都拥有姓氏,而且还是不相同的姓氏,凝聚力将会大低,贵族煽动其造反的可能姓也会大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阳谋,也是大势所趋。

        呼德在千户所的私塾虽然只是旁听,但多年的耳熟目染,儒家思想影响颇深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他看来,所谓的蒙古姓氏,不过是画蛇添足,家里沿用真正的汉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