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四章代州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九十四章代州

第(3/3)页

    一时间,叫好声不止。

        陈英听了一会儿,低声道:“看来大老爷要慌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石勇幸灾乐祸道:“也不知查不查胥吏衙役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衙门中的位置,一个萝卜一个坑,都看着上头人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拔出萝卜连带泥。”陈英低声笑道:“只要出事了,自然是免不了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希望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听完了书,眼瞅着太阳弱了些,二人继续开始巡逻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及至夜里亥时才止。

        就这般辛劳了数日,待到中元节时,整个代州城忽然就严整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白役们又开始忙活。

        疏通下水道,清洁街面,整修屋舍,这些都有他们的身影。

        陈英大为不解:“就算是钦差老爷来了,也不至于如此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石勇则知道一些内幕,附耳低声道:“听说是代州伯回来扫墓,咱们知县老爷准备拍马屁呢!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听此言,陈英肃然起敬:“原来是伯爷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作为土生土长的代州人,对于代州伯孙世瑞他可是了解的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三边总督孙传庭提拔当今皇帝,亲自给其取字,最后更是连军队带将女儿交给了他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才有了皇帝的起家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到了新朝,孙传庭长子孙世瑞就被封为代州伯,是那么多勋贵中唯一不是因为军功而封爵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的太子,更是代州伯的外甥,其富贵连绵,不知道多少人羡慕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代州伯本身也是有能力的,历任学政,按察使,布政使,巡抚等职,如今更是传闻其将就任总督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是哪个地方的总督,对于知县来说都是碾压。

        人家说上一句话,就足以决定其前程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到这,陈英不由啧啧道:“我家要是代州伯的亲戚,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别做梦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石勇摇摇头:“这位伯爷这些年来一直在外地当官,就算是府宅也搬到了北京城,咱们代州的那个祖宅,一年都回不到一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亲朋故旧没能力,没资历,人家根本就不会举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咱平头百姓,还不如盼着钦差老爷过来,拔出萝卜带出泥,给咱转正吧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没错。”陈英点点头:“还得是钦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而这边,在县衙中,已经摆起了酒席,宴请了宾客。

        知县笑着举起酒杯:“整个代州城到现在还流传着孙公的事迹,家家孩童都是以其为榜样,美名流传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孙公子能够回乡,见见家乡父老也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坐在他面前的,是一位二十五六的贵公子,其唇带薄须,面冠如玉,出尘的气质一看就不是山西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他的祖籍,就是代州。

        孙世宁看着眼前的知县,虽然只是秀才的身份,但他却一点都不畏惧,甚至打心底还有一些轻视。

        寻常的高官宰相见多了,区区的知县已经完全不被他放在眼里,要不是他老家的父母官,他还真的不会抽出时间来见面。

        叫他看来,这纯属于浪费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父母客气了。”孙世宁轻声道:“如今代州百姓和睦,德化兼备,已然是山西一等一的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一切还多亏了老父母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哪里,哪里!”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客气地喝着酒,气氛越发的融洽。

        孙世宁心中淡然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年来,孙家不断地在代州兴建社学,修桥铺路,自然名声是越来越好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一任的代州知县,都不过是蹭了其好处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他回家,不仅是为了祭奠父亲,跟着为了八月的乡试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孙家已经搬到了北京城,但籍贯却依旧是代州,毕竟无论是祖墓还是祖宅都在代州,根本就逃脱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孙世宁考取举人,为了避免引起非议,影响到未来的仕途,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回到老家山西参加乡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北京的压力太大,名额虽然多,但架不住人也多,乡试过关太难。

        达官贵人,皇亲国戚,高官公卿,不缺钱不缺良师,其质量属实不差,与后世北京截然相反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无法作弊的情况下,首选自然是难度低的山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(本章完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