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五章秦学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九十五章秦学

第(3/3)页

里迎接,几乎堆到了城门口了。孙世宁汗颜,只能谦虚的坐上了马车,回到了老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一座五进的大宅院,门口两只大狮子,可谓是威风八面。虽然比不上京城的伯爵府,但在地方上也是大院落。

        祠堂祭祖且不提,其父之坟早就迁到了祖墓之中,族老亲友满含热泪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切都在不言之中。孙世宁当然明白,正所谓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,孙家成为了伯爵,女子成了皇后,自然要对这些亲戚们进行照顾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孙世瑞这个伯爵,常年在外为官,也没回来几趟,照顾都很难去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孙世宁好不容易回来一趟,自然要好好巴结了。不过,孙世宁却只愿舍下一些钱财,并将孙家在代县的千余亩祖地全部捐给了祖中,充当祭田。

        祭田源于先秦,至宋时明确成为宗族制度中重要构成。在

        “事死如事生”的宗法思想要求下,祭祀祖先郑重其事,十分隆重,耗费甚大,这就需要宗族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支撑祭祀礼制的延续,在这种情形下,专门用于祭祀费用来源的田地就出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民间,祭田是公产,是不允许转卖继承的,所以转卖祭田最轻的也是流放。

        族亲上学,修渠,修祠堂,都是在祭田中出。同时,如果族亲们实在揭不开锅,也可以向族中借钱,这也是祭田的功能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自古以来,越是大的宗族,其祭田的规模就越大,越是能惠及族亲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族人当官,再反馈回来进行捐田,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。鼎鼎大名的范冲淹家就一次性捐赠了几百亩,使得范氏经常出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据统计,在新中国建立的时候,民间两到三成的土地,都是祭田公产,规模极其庞大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孙氏的祭田则多年来只有两百余亩,孙世宁一下子捐了千余亩,立马受到了族亲们的爱戴。

        穷人可以低租来租赁祭田,更是在饥寒交迫之时低息借钱,子嗣更能请得名师,将来有出息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些孤寡老人也几乎是祭田供养。这惠及孙氏所有人。几个想开口给自家求和一官半职的族老,只能张了张嘴,什么也说不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普通人来说,宗族不仅提供保护,还能借贷度难关,而朝廷除了交皇粮,根本就没好处,自然是亲宗族而远朝廷。

        皇权如果真切的要下乡,只能平均土地,将祭田收归朝廷,但这阻力太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土地一旦均掉,朝廷必然无法承担起祭田的养老、学堂、借贷、储蓄等功能。

        孙世宁爬上山坡,远眺孙氏一族的聚居地,百五十户人家,两三千亩地,八成为旱地,两成为水浇地,在山西也算是富裕之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踏步在黄土上,瞅着庄稼地:“族中现在多种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玉米包谷,麦子,还有红薯。”谁在他身边的,是族中的秀才孙世茂,三十来岁,今科也要赴乡试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普通的读书人一样,他较为清瘦,带着方角巾,一身半旧不新的长袍,显露其家中的平常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感叹道:“这时节好了,这红薯虽然吃着烧心,但总比以往那些青黄不接的时日饿肚子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红薯不是可以做红薯粉吗?”孙世宁不解道:“那玩意儿做成粉条,跟一只半只大的公鸡熬煮,味道可着实不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穷苦人家,舍不得磨坊钱,将就着吃着。”孙世茂轻声道:“枝条可以喂猪,鸡鸭也能吃,所以那些穷苦人家都喜欢种红薯,量得多。”孙世宁叹了口气,从小他就是锦衣玉食,不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滋味,但也能明白,穷人着实不好过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乡间,哪有什么秦学,理学,百姓们只知道埋首于土地,为一年的温饱发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甜菜,你知道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在下不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是一种可以做出糖的东西,最适合在咱们山西一带种植,糖可贵得很,是个很好的赚钱机会。”孙世宁想起皇帝的言语,忍不住地建议道:“在一些山脚旮旯种下甜菜,熬煮成糖,这可比种粮食赚得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过段时间,我就找一些种子过来。”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