笫十六章冲突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笫十六章冲突

第(2/3)页

么多年,一步一个坎,终于抵达次辅的位置。

        要知道,他不过是举人的身份,也只有在乱世才能如此扶摇直上吧!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——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显宗端坐着,清瘦脸,儒气十足,大眼一看就像是个饱读诗书的儒生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坐!”

        朱谊汐随口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朝廷可有什么大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显宗看着堆成山的奏疏未曾翻动,一时间恍然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微臣所见,大事是不久前,康国主李嗣上奏朝廷,欲亲自前来北京朝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以臣之估计,这李嗣来意颇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谊汐略显惊讶,他不动声色地道:“何来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老臣估计,康国欲投献大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显宗一句话,着实让石破天惊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待皇帝反应过来,他继续道:“老臣这几年来负责兵部,四川不断的上报康国消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么多年以来,其国内的节度使一个个的愈发得桀骜,父子、兄弟自行相传,事后奏禀即可,已历两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其国都虽厚,但兵马却不及那些节度使,更何况还有外敌卫藏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卫藏国主身死,新主继位,对于失陷的旧地已然是虎视眈眈,此时的康国,已经是内忧外患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谊一脑海里呈现出康国的印象。

        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,秦藩宗女下嫁,从而生育出了世子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西康地区。

        地穷人少,一条茶马古道是其命线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大明对于康国的控制极大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些节度使都与四川联姻,再加上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,让整个康国完全依赖于大明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旦断道,康国立马就山穷水尽,只能去过那些穷困潦倒的高原生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内阁怎么看?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显宗道:“首辅言语可行,康国其民毕竟是我大明子弟,一旦归附后,可以趁势收复卫藏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卫藏虽为内藩,实为外藩,朝贡虽勤快,但到底是蒙古人出身,天生就对朝廷不服,一直觊觎着青海西宁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只是如何?”朱谊汐不咸不淡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只是我等以为,仅仅是北海之战,朝天的支出不亚于千万块,外加一些赏赐损失,两千万大抵不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果再加上北海和科尔沁等地的镇抚,三千万是肯定的,朝廷没有余力来弄西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显宗面色小心,但嘴边的话却格外大胆:“以臣等之见,只需要再等一两年,朝廷磨砺出适宜西南的高原精兵,到时候盈余较多,正好征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一番话说起来没毛病,但细细,一思,却大有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前头引出来首辅,后头又说出了臣等。

        联系上下文不难猜出,其他人都认为应该暂缓,而朱谋却要求尽快安排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内阁之间的冲突。

        当表面上来看,根本就是一团和气,毫无冲突的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话术,春秋笔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朱谊汐为帝多年,对此自然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    他面色不变,对于朱谋的心思也猜到了几分。

        无外乎急功利切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表面上来看,随着天下的太平,人口的滋生,大量的财富开始流通,赋税自然不断增加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两亿人一年创造的赋税,已经超过了一亿块银圆。

        人均半块银圆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土地占据四成,商税占据四成,外贸占据两成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决定性作用的,也是外贸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国缺贵金属,源源不断的出口货物,换来了大量的金银,从而使得银本位愈发稳当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朱谊汐深知金本位才是王道,虽然条件不成熟,但他依旧造出了大量的金币,允许其流通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如今实施的是金银复本位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正是因为条件如此优越,每年的常规支用后,还能盈余个两千至三千万块银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大明实在太大,几乎每一天都有灾害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减免的赋税,支持的钱粮,以及日渐庞大的军队,都吞噬着银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去除一切的支用,真切的盈余只有不到千万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场仗,打去了接近三年的盈余,从而让大明国库只剩下八千万。

        考虑到农业社会的脆弱性,一旦有一个遍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