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利益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十四章利益

第(2/3)页

从壬辰倭乱时期不得不开始的卖官鬻爵,后来每逢财政危机,朝鲜就会大肆卖官,使得中人、手工业者步入两班贵族。憆

  到了19世纪,两班贵族甚至占据了人口的七八成,财政接近崩溃。

  所以,作为新晋两班,夏鹤侯即使有钱,也不敢跟留守的公子乱来。

  匆忙进城,守门的瞧着夏老爷的行头,也不敢要钱,直接放行。

  开城作为高丽时期的国都,时间长达600年,更是特产高丽参所在,如今也是三京之一。

  兜转回到家中后,歇脚了没一会儿,就得邀约。

  松商行会的邀约。

  松商与明朝的徽商、晋商一样,属于松散而又紧密的同乡商会,垄断了高丽参的买卖。憆

  基本上是仲裁商会成员的争斗,同时一致对外争夺利益。

  来到会首家中,聚集了数十名有钱有势的豪商,人人分案落座,讨论不止。

  夏鹤侯安坐,竖起耳朵听得起来。

  “今年朝贡天朝十万石粮,该由平安道和咸境道出了……”

  “这两万块赐钱,殿下惯例是一半发放俸禄,一半是修建景福宫和陵寝……”

  “那是湾商的活了,他们最能巴结宰相们。”

  “不一定,咱们也能争取下,有一点是一点。”憆

  所谓的朝贡,指的是当年明、朝的朝贡条约,朝鲜入贡十万石粮,明朝赐钱两万块。

  如今朝鲜米价银贵米贱,一块银圆能买三至四石米,这场朝贡对于朝鲜开始完全能承受住。

  可当时朝鲜一年财政收入才二十万石,即使亏损三四万石大米,也是难受的紧。

  于是,商人们倒了大霉,朝廷八道,每两道的商人们凑够这亏损的两三万石粮食。

  而朝廷则收入两万块银圆,填补了金银的欠缺,偶尔还能赚一点。

  实际上,许多官员恨不得把十万石朝贡都甩给商人,但松商、京商,湾商三大商会极力劝说,才算是免了。

  忽然,一个中年人缓步而来。憆

  他一到众人起身,恭敬行礼。

  他就是松商大房,赵安,由商人们举荐推举而出,威望素著。

  尤其是当年在平壤,他力排众议,要求松商贡献三万石粮,一万两白银,支持时为世子的李淏登基,可谓是让松商受益无穷。

  “诸位,永宗岛之事,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差不多了,天朝之越王将要就藩,虽然是虾夷地这般的穷寒之地,但到底也是一国。”

  赵安面带笑容道:“越王言语,健男健女,每人与两块银圆,这可是一笔大数目。”

  “另外,越国新建,无论是米粮,亦或者铁器等,尤为缺乏,如果咱们占了先机,就能因此获利不菲。”

  “大房,不知这越王有多少银钱?”有商人问询道。憆

  “我从明人那么打探了,越王排行第五,按照天朝的习惯,几十万块银圆也是有的。”

  这番话,让所有商人为之振奋。

  朝鲜如今不过两千万人,经过永宗岛通商后,户曹年入二十万石贡粮(实际上却是六十万石,被损耗多半),一百万两白银,相较于往年富盈的一倍。

  别误会,这里的两指的是朝鲜货币,一两等于一百枚铜钱,一百万两实际上却只有十万块银圆罢了。

  在朝鲜,正一品官员,每月的俸禄也只有米三石八斗,豆二石。

  经过孝宗年间的通商后,正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改革,变成了银圆。

  即使如此,正一品的领相,年禄也不过三十六块银圆。憆

  区区越王就藩,就有朝鲜一年甚至数年的财政收入,这是何等的一块肥肉。

  “所以,咱们为越王办事,就得用心。”赵安严肃道:“我意,咱们松商在入秋前,必须弄上一万名贱民,以好向越王交差。”

  “大房,那钱怎么分?”

  “是啊,一万人好弄,咱们先得分清楚了人数,莫要乱了阵脚。”

  “我愿意弄一千人,为咱们松商出头——”

  “凭什么,我有两千人——”

  一时间,为了钱财,所有人都争吵起来。憆

  随后,赵安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