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农村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二十三章农村

第(3/3)页

的收割工作,刚刚喝到肚子里面的糖水,似乎给予了他们巨大的力气。

  傍晚时分,即使他们再不舍得,也只能归去。

  这时候,村民们才发觉,祠堂中竟然亮起了灯火,一些庄丁佩着刀看守着。

  朱谊汐这般而来,对于琉璃村来说,是最尊贵的客人了。

  即使村民们大多住在茅草屋中,但祠堂却是砖瓦结构,还有左右耳房,简单但却实用。

  一层层的排位,按序而列,不曾有丝毫的逾越。

  环顾了一周,朱谊汐这才坐下,看着脸前两位颤抖的老人,他于心不忍:“坐下吧,老丈。”谾

  “哎——”两人不自觉地带着恭敬。

  “贵村数百户人家,团结一致,在房山县倒是少有的。”

  “这是我们族规的厉害,凡乱来的都是浸了猪笼。”

  族老这时候忽然自豪起来。

  两人对于朱谊汐的问答,只要不涉及利益,那自然是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
  皇帝这时候才对顺天府,亦或者河北地方的乡村经济有了初步印象。

 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,北穷南富。谾

  而南方之所以比北方强,就是因为一年两熟,土地肥沃导致的。

  但实际上呢?南方的赋税可是北方的数倍,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拉平了差距。

  因此,贫富差距的根本,在于两地农村经济作物多样化的不同。

  例如,南北主食之外,北方百姓的经济作物,只能是瓜果,木材寥寥数样。

  而南方呢?除了种水稻外,还可以养蚕缫丝,种植棉花,甘蔗、茶叶,芝麻等。

  可以说,在一些犄角旮旯,贫瘠山地都能种出花了,收入多种多样,抵御风险能力强。

  北方农村一旦粮食绝收,那只能造反或者等死,例如陕北。谾

  而南方,可以用卖棉花来买粮,也可以自己弄生丝,一县或一府遭难,但绝对殃及不到一省,可以从容救灾。

  这就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作用。

  如今新作物普及十余年,许多百姓们也在贫地、坡地等种下番薯,以备不时之需。

  但出乎皇帝预料,百姓们只是把番薯当作灾荒的救命粮,亦或者喂养牲畜,并无其他想法。

  亦或者,某个犄角旮旯有新法子,但没普及。

  听到这里,朱谊汐恨铁不成钢道:

  “番薯可以酿酒,便宜解渴;番薯可做成番薯粉,做菜吃也很不错,还可以做成酱油,乃至于制糖。”谾

  “这些法子,可都是发财的路子。”

  这番话,让村长和族老一愣一愣的,挖空他们的脑袋都想不到番薯竟然有这般作用,真是大开眼界。

  以番薯的产量,用它们来酿酒,绝对是大赚的。

  皇帝又问起了耕牛情况,牲畜多寡,以及农具价格等。

  这才让其宽心了些。

  这些年来随着草原的输入,耕牛的价格渐渐平稳,一头牛犊只有八块钱,而壮牛只要二十块作用。

  价格相较于绍武初年,只有一半。谾

  朝廷为了鼓励饲养耕牛,其买卖甚至不征收赋税。

  牛都降了,驴、马等牲畜也不断降低,对于人力来说是很大的补充。

  至于农具,在生铁产量不断攀升,生铁的价格回落的时候,其价格也在降,某种程度来说助力的农业生产。

  虽然大部分人都舍不得用铁器,但还是有部分人能用起的。

  其中值得注意的事,中兴机的不断发展,让布匹的价格不断降低,甚至许多农民们宁愿去买布也不想辛苦织布。

  最后,瞧着族老的烟袋,朱谊汐猜测农村恐怕开始种植烟叶了。

  离开琉璃村时,已然是月上中空。谾

  踏步在杂草中,皇帝思绪万千:“光是番薯,烟叶还不够,还得加上大豆,甜菜,增加风险抵抗力。”

  甜菜就如同南方的甘蔗,能够适应北方的气候,从而炼出糖来,这是重要的经济作物。

  握紧拳头,他感觉自己似乎从不停歇,不由得失笑:“果然,女人和权力越多,心思就越重,想得许多。”

  当然,稳固了农村,自耕农的抗风险能力增强,就代表着江山稳固,自己和子孙的权势能够长时间存在。

  仔细想想,在权力的面前,皇帝应该跟普通百姓站到了一起,但事实中却往往相反。

  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