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太庙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三十一章太庙

第(3/3)页

少的接近于无。

  这也就意味着,秦国建立后国库的粮食堆积如山,但钱却寥寥。

  皇帝没办法,只能送点外汇过去。

  而长时间的接济自然不顶事,只能借朝贡的名义,日积月累地送外汇。

  同样,对于大明来说,这等于是有了稳固的粮仓,北京人多,粮食再多也不会嫌弃。

  如此一来,日本,朝鲜,秦国,三国每年送入四十万石粮食,户部只需要支出十四万块银圆。獓

  在灾荒年的时候,确实是珍贵异常。

  仔细一算账,谁不明白藩国的好处。

  这要是建个十七八个的,每年纳贡就上百万石,何愁粮食缺乏之苦?

  甚至如果遇到大灾害天气,朝廷甚至直接去各藩国买粮,预支,抗灾难度大增。

  打个比方,如果崇祯时期有许多藩国,大明江山社稷快完蛋的时候,哪个藩王不会挤点银粮帮忙?

  借兵都是可能的。

  “秦国定下,算是彻底解决了安南问题,不用靡费千万,折腾整个岭南百姓了,这也算是值了。”獓

  皇帝笑出声来:“安南那鬼地方,自从五代时期脱离中国后,就一直贼心不死,成祖、宣宗,世宗时期屡次三番,如今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。”

  历代皇帝谁不想要收复安南?

  如今被当今皇帝拿下,着实值得庆贺。

  但真正意义上将如此辽阔的土地赏给秦王作藩国,还是让人吃惊。

  哪怕效仿沐家坐镇云南也好啊!

  大臣们心思莫名,但表面上却一致支持皇帝的决定,谁能抵挡开国皇帝的威权?

  朱谊汐其实也没想告诉他们什么是民族情结。獓

  当北宋没有顺势地扫平安南的时候,那个地方就不再归中国了。

  同时,明初宣德年间大军溃败,就如同法国的百年战争,因对抗外敌而激发起了安南百姓国家民族的认同感。

  近七百年脱离时间,实在是太久了。

  安南收复的涟漪,从庙堂传到了民间。

  各种报纸自然大唱赞歌,别提多提振民心士气了。

  不过,最为高兴的,莫过于卫王。

  当初皇帝让越王、卫王抓阄选国。獓

  越王抓到了虾夷地,而卫王则抓到了高棉。

  在朝廷没有余力,秦国尚未一统时间,卫国自然就没得希望,只能坐等了。

  而如今秦国统一安南,这时候就是卫国的建立好时机。

  “有大哥的秦国帮忙,这可省却了不少时间和精力。”

  卫王兴致勃勃,恨不得立马坐船去高棉。

  他早就看过礼部的档案,当然明白在整个南域,就属安南最强,其次为滇国,再次是暹罗。

  高棉已经衰落多年。被暹罗和安南欺负惨了,要向他们两国进行朝贡。獓

  而这正是他的机会。

  “我不嫌弃高棉弱,怕不是半年工夫,我就能称孤道寡,建立起卫国来了——”

  想到此处,卫王顿时喜滋滋。

  此时,卫王心中急切起来,第一时间来到藩国司,想要领取物资和银圆。

  谁知几个阁老和声和气的,就是没个准话。

  最后还是朱谋作为老朱家人,看不过皇子被欺负,带着他来到拐角:

  “殿下,藩国司虽然由臣等主持,但到底还是要陛下首肯。”獓

  “您找我们之前,可先要去找陛下恩准才行啊!”

  “你说的对。”卫王忙点头,表示赞同,然后屁颠屁颠地去找皇帝去了。

  回到阁中,几个阁老为之一笑。

  堵胤锡轻笑道:“卫王年不过十六,还未成婚,怎么可能会让其建藩国呢?卫王实在是太心急了。”

  “秦王之前殷鉴不远,卫王不历练怎么能成?”冯显宗随口道:“怕是得等到明年才行。”

  “秦国刚立,哪有余力来支持卫国?”阎崇信摇摇头:“最少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成。”

  “两三季稻谷熟了,征上赋税了,人心就安稳了。”獓

  果然,卫王火急火燎地去找皇帝,就挨了一顿骂。

  “嘴巴上毛都没有,凭什么开国?”

  呵斥后,皇帝立马降旨,令其去民部观政,然后准备让他秋天成婚。

  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