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《前明史》编修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三十四章《前明史》编修

第(2/3)页

逃到舟山,以行商为掩护。

  听到这里,朱谊汐屁股决定脑袋,立马觉得此人头生反骨,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明奸。

  好家伙,福王也就罢了,半壁江山,瘸腿朝廷,而在崇祯十一年,那时候可是闯王声势大跌,孙传庭、洪承畴纵横中原,这时候竟然敢拒绝诏命,绝对是胆大包天。

  眼见皇帝蹙眉不悦,赵舒为他开脱道:“崇祯朝浑浊不堪,党争激烈,所以朱之瑜才不肯入朝;福王天命不在,奸臣当道,故而其不入。”

  “如今政通人和,百姓安居乐业,虽不至知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但也相差无几。”

  “征召朱之瑜入朝,正当其时,也好凸显陛下之德行感昭。”

  听到这,朱谊汐眉头舒缓了许多。

  也对,崇祯,福王。他们两人多次征召,人家都不当官,结果自己征召,人家就屁颠屁颠的跑来了。

  通过两相比较,这不正好说明他的伟大吗?

  不过,他有些迟疑道:“若是这个朱之瑜仍旧不顾一切,拒绝朕的征召,这不是将我与崇祯、福王为伍吗?”

  赵舒闻言,哑然失笑,他这才反应过来,皇帝一直是爱面子的,这时候他倒是忘了。

  “您勿忧,在圣旨征召之前,老臣可以修书一封,试探一二。”

  “若是可行,再下圣旨即可;不行,则罢了。”

  皇帝这才点头,露出了一丝笑容。

  “除此以外呢,还有他人吗?”

  “有一人,原本名唤顾继绅,字忠清,后改名炎武,字宁人,在民间也博得偌大的名望。”

  赵舒继续举荐道:“他曾在南京任职,撰成《军制论》、《形势论》、《田功论》、《钱法论》,即成‘乙酉四论’,朝野瞩目。”

  “绍武初年,天下平定后,其又罢官,游历于大江南北,教书授学,似乎在追寻前明为何而亡之事,踏破了不知多少布鞋。”

  “也因为如此,其竟有王阳明之风,似在创建新学,民间争论不休……”

  相较于朱之瑜,朱谊汐对于顾炎武实在太耳熟了。

  与王夫之,黄宗羲,并列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。

  “礼义廉耻,是谓四维”

  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

  “经世致用”

  这些口号朗朗上口,直指人心。

  可以说,程朱理学盛行四百年,阳明心学式微,而顾炎武的这些思想,对于朝廷来说,都是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。

  没错,在朝廷看来,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思想,对于治国完全没有用处,比不上越来越腐朽的程朱理学。

  而顾炎武的这些思想,却能为国所用。

  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,这不就是号召百姓,保卫朝廷,保卫朱家江山吗?

  经世致用,不就是培养人才,治理天下吗?

  “好!”朱谊汐兴奋道:“就先征召顾炎武。”

  “对于他,我可是闻名许久,既然有此大才,正应该编修史书,才能不浪费开来。”

  赵舒讶然。

  在他看来,朱之瑜文学功底深厚,为人又刚正无私,比顾炎武这种名大于实的人强多了。

  之所以征召顾炎武,就是为了照顾他的名气。

  “是——”

  赵舒叹了口气,继续开始举荐……

  而此时在浙江,绍兴。

  朱之瑜在家中研习书法,钻研画作,可以说悠闲自得,极其舒适。

  五十有六的他,已经一把年纪,原本一腔热血想要复国,在绍武皇帝再次统一天下后,立马就偃旗息鼓,开始了悠闲时光。

  即使不时有官场中人,想要举荐他入朝为官,但都被一一拒绝。

  这些年来,他与其他大儒一样,视甲申之乱为大耻,更是对满清入关心有余悸。

  这些年来,不断的研究,终于有其所得:

  治国,要学以致用,

  “学问之道,贵在实行,圣贤之学,俱在践履。”

  而他却并不知道,如果在历史上,为了保存节气,他将流亡于日本,寄寓二十多年,传途授学,把中国先进的农业、医药、建筑、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。

  建立了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“江户学派”。

  “之瑜,之瑜——”

  忽然,一声苍老的叫喊,让朱之瑜从书法中回过神来,他匆匆放下笔,走出了房门。

  三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