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章军爵_大明世祖校对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五十四章军爵

第(3/3)页

命运。

  朱谊汐下定了决心。

  而眼见皇帝如此,赵舒满意的点点头,皇帝还是听得起建议的。

  看来削兵,是不可避免了。

  “你说的没错,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。”

  朱谊汐抬起头,认真道:“必须尽快的在安西建立衙门收税,路上丝绸之路如今拿下一半,一旦畅通,朝廷必然获益匪浅。”

  “鼓励边商,设立税关,这些都是要必须进行的东西,只有尽快建立秩序,才能让其自给自足。”

  “当然,甘肃如今成了内地,兵马自然是要削减的。”

  甘肃东边是阿拉善,南边青海西宁府,西接安西,河西走廊的位置十分重要。

  所以,两万兵马是勉强够用的,加上安西的三万,就是五万人。

  直接削兵一半。

  “这些人不能轻易地放走,其是本地的壮丁,就让他们去西宁府吧,那里有的是牧场给他们。”

  皇帝思量再三,觉得还是应该叫他们迁走,去青海就很不错,离得近,地方多,而且有好多的牧场,很适合这些蒙古人。

  谈到这,就不由得又论起了边军。

  前明时的边军,一开始是十三塞王,统辖漠南诸卫所,后来成本渐高,不得不内迁,永乐内徒东胜镇、大宁镇,仁宣时期漠南诸卫废除。

  到了嘉靖年间,彻底形成东起鸭绿江,西抵嘉峪关,绵亘万里的九边防线。

  今天的绥远,是明初的东胜卫;察哈尔的赤峰,是东宁卫。

  绍武皇帝的十几年来的奋斗,其实不过是洪武年间的旧土罢了。

  你能想到,在东北,洪武年间竟然建立了吉林造船厂,在黑龙江入海口建立奴儿干城?

  九边在永乐年间是六十万,崇祯年间是四十万。

  但吃空饷,军户逃亡问题持续不断,保守估计顶多二十万。

  而绍武朝的边军,则东起黑龙江城,吉林、辽东、察哈尔、绥远、甘肃、安西,宁夏七地,曾经的山西,陕西,几乎成了内陆。

  所以,吉林万人,黑龙江三千人,辽东两万,察哈尔万人,绥远万人,大同、宣府各万人,宁夏近万人,甘肃两万,共计十一万左右。

  由此可见蒙古人的势力削减如斯。

  如今加上了安西,边军的数量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
  而且西北地区最大的劣势在于,就是物资钱粮供应不及,路上的耗费太大,养五万人,等于再养十万边军。

  但危机也是存在的。

  一旦让蒙古人起来,这十几万的边军,很难彻底镇压,所以必须消磨、分化。

  漠北地区,不容有失。

  坚定了决心后,皇帝又与赵舒聊了聊家常事,随后,他神情收敛,直接出了玉泉山。

  他将要去京营瞧瞧情况。

  京营几乎是围绕着北京城而立,西山这边有数万,南边的卢沟桥有数万,在北边密云,东边的通州,四方各自驻扎,护卫京师安全。

  之所以没有直接在北京城,就是为了防止军队陶醉在繁华中,丧失战斗力。

  同时,也是为了减缓北京城的粮食供给压力。

  而北京城日常的管理,则靠五军兵马司,皇城不必说,这是侍卫司的职责。

  西山大营依山而建,虽然说是大营,但每军又各自组成了一座小营,三者成犄角之势,互相支援。

  每军万人规模,设有总兵管理,三个总兵平行,只听从皇令。

  从远处眺望,西山大营三十里外,不知不觉就形成了集市,大量供给军队物资在此采买,如酒肉蔬菜等,算是给普通百姓们一个上好的买卖。

  许多军官们为了顾家,在此地置宅,算是两全其美。

  而普通的士卒,这只能靠每月三天的休沐,回家团聚。

  操练如旧,喊声震听,至少从表面上来看,这支军队依旧维持着战斗力。

  朱谊汐眯着眼睛眺望了许多,才下马,随意走动着。

  忽然,一伙休沐而出,聚众而归,闲扯着话题,见到轻装而来的朱谊汐,立马就警觉起来。

  “你们是什么人?”

  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