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七章 诸葛连弩_三国幼麟传笔趣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二百零七章 诸葛连弩

第(2/3)页

,蜀郡境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,益州的蜀锦织造业迅猛发展,空前繁荣,用“百室离房,机杼相和,贝锦斐成,濯色江波”形容此时的蜀郡那是丝毫不为过的。

  如今,每年仅官营工坊便可织造精美的蜀锦十万匹,若按照中等蜀锦的价钱每匹一万钱折算,仅蜀锦一项便可为朝廷创出十亿钱的军费开销。

  蜀锦好则好矣,但诸葛亮也深知织造此物太过于耗费人力。

  以黄月英之巧手聪慧,仍需耗费十五日方能织成一匹,而民间织工耗费一月、两月才能织成一匹之人更是比比皆是。

  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,若是织机工艺有所改良推广,使得织锦效率能以两倍、三倍甚至四倍的速度提升,那即意味着官营蜀锦产量能从十万匹提升至二、三十万匹,甚至四十万匹也并非遥不可及。

  对于朝廷而言,这亦意味着军资问题的迎刃而解。

  念及此处,诸葛亮缓缓收回神思,感叹道:“德衡献此织机,利在当代,不亚于开疆阔土之功也!”

  马钧闻言,顿觉受宠若惊,忙不迭道:“钧…钧一愚之得,当…当不起先生如…如此谬赞。”

  黄月英轻笑道:“我家夫君向来不会随意夸赞他人,绝非‘谬赞’。”

  她刚刚说罢,诸葛亮便哈哈大笑起来。

  黄月英陪着笑了一会儿,忽又问道:“方才见先生一直在看案上连弩图纸,莫非先生对武器一道,也有涉猎么?”

  原来她进门时,刚好撞见马钧正盯着木工台上的图纸细细观看,故而有此一问。

  马钧喃喃道:“原…原来此物唤作连弩……难怪从未见过。”

  他见诸葛亮夫妇皆投来询问的目光,便回道:“钧…钧此前多在魏军营中奔走,做些营造工事,修补军器的活计,故而对…对常见的武器构造亦略有见闻。”

  黄月英笑笑不语,径直走到一个角落,取出一把尚处于半成品状态的弩箭模型,重又转回,将之递于马钧。

  马钧接过,凝神细细打量。

  但见在模型的弩身上设有一口约莫一尺见长的匣子,匣子尾端设有一个翘起的扳机,瞧着样式,与军中惯用的弩箭倒是迥然不同。

  而姜维自黄月英取出这把造型怪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