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章 敲门砖(2)_从1983开始TXT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六十四章 敲门砖(2)

第(3/3)页

给予了关注。也的确有一些老魔都人大肆批判,还拿83年的电视剧《上海屋檐下》作对比。

  这是根据夏衍的话剧改编,原汁原味的老魔都,跟《上海滩》泾渭分明。

  但戴临风觉着没必要对比,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。一个遵从历史,一个更符合大众需求。

  跟着也引出第二个论题,国内的原创作品太少了。

  民国时期以及搞运动之前,那会没有电视剧,都是电影人。那些电影人的创作能力非常强,比如李天济的《小城之春》、袁牧之的《马路天使》、谢晋的《女篮五号》等等,都是经典传世的作品。

  结果一场运动给搞没了,现在真的就会拍名著,拍小说。

  拿去年来讲,《今夜有暴风雪》、《红岩》、《高山下的花环》(电视剧版)、《长夜行》都是小说改编。

  再有就是,戴临风对“文化输出”和“商业属性”两个观点持保守意见,总觉着有些夸大。

  但他对“自家的影视产业要发奋进取,避免被人家干掉”却绝对支持。

  “哎……”

  老头喝着早已凉了的茶水浑然不觉,自言自语道:“这小子的花样还真多。”

  他忽然发现,自己对许非的印象非常清晰。

  第一次,是研究探春故事线的时候,觉着年轻人有想法,极为难得。然后又知道了他善画画,多才多艺。

  第二次,是在片场看贾芸的戏,觉着非常新鲜出彩,哦,还是个会演戏的。

  第三次,便是今天。

  这份文稿的价值颇高,已不仅仅是有想法、会演戏能形容的了。

  戴临风也是辽省人,早期参加过革命,后来调进央视,一路坐到了副台长的位置。他的阅历自非常人可比,晓得这小子定有所图。

  就像古代文人入京,会将自己的诗词经义投给名宿大儒,以获得举荐。

  老头比较开明,不然也不会引进国外电视剧,在央视增加广告业务。所以他并不反感这样的方式,只要你是真材实料。

  …………

  从第一篇文稿之后,俩人便达成了某种默契。

  许非有想法了就写点东西出来,然后送过去,戴临风都收着,但从不发表意见,更没问他想求什么。

  其实刚重生那会,许非就列过一份自己能干什么的清单,最后发现还是老本行最拿手。只是年代特殊,个人行为束手束脚,必须得拓展人脉,培养关系。

  所以甭看他忙活,目标一直明确。

  当然了,他进《红楼梦》剧组也不只为了培养关系,是真心喜欢这部剧,好容易重生一次,自然得参与参与。

  (友情推书《电影风华》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