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0章 火井县_宋时风韵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630章 火井县

第(2/3)页

在北方,南迁后才不得不寻找铁矿,倒是在蜀川、京湖、江浙找到大型铁矿,北方南迁的工匠,一代又一代的发展,超越北方再次成为东亚之首。

  北方陷入战乱后,百业遭到破坏性打击,除了蒙古军军中的将作,却也无法同集团化生产相提并论,真能够有效利用起来,必然会短时间积累财富和实力。

  他在一座规模较大的冶铁工场前停下,这座工场有大小十几座炉子,其中两座是高达两丈有余的高炉,高炉两侧各开一个口,一个是水力鼓风器的风口,一个是出铁口。在高炉之旁,则是一米多高,形状低平,横截面近似扇形的平陆炉,用耐火砖建造的一格格的蓄热室。

  他十分的惊讶,甚至用震惊也不为过,高炉,这个时代竟然已经有了高炉,更惊讶的还在后面。

  惊讶之余,立即和一旁年纪较大的老工匠搭茬,才明白高炉炼铁技术几十年前就有了,但缺少的是合适的燃料和对耐火砖、鼓风机的改良,换句话说产量大、成本高,工场主普遍还在用平炉,高炉仅用于“高科技钢”的生产。

  李易头都大了,他极力去发觉记忆中钢铁知识,试探着道:“要是能解决高炉的容积问题,必然能够相对降低成本,双高炉能不能解决问题?”

  老铁匠听了李易的异想天开,为难的摇了摇头道:“官人,小老儿做了一辈子的铁匠,打出的百炼钢也有数千、上万斤,这会还真给官人难住了。”

  李易无奈地摇了摇头,又试探着问道:“老师傅,以目前冶炼钢铁手艺,每日能出多少百炼钢?”

  “官人,百炼钢是经过不断的淬火打练而成,只能打造兵仗甲胄时,才用人力不断锻造。”老工匠眯着被烟火熏的发紫的眼敛,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道:“官人倒是提醒了小老儿,若是能建双高炉到可以增加产量,减免炉渣时常淤堵蓄热室的尴尬。”

  “双高炉!老师傅倒底是老师傅,我怎么没有想到啊。”李易猛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