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8章 朝廷诸公的态度_宋时风韵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458章 朝廷诸公的态度

第(2/3)页

行在临安,引起朝野上下一片喧哗,刚开始是人们的惊讶,而后才是惊诧,各种言论铺天盖地,简直占据了小报的头条。</p>

  有人说李易是反复无常小人,看蒙古军在京湖、淮西战线失利,妄图以蜀川作为资本捞取朝廷好处。也有人说,李易投降蒙古真是被迫,缘由在于赵彦呐迫害,能拯救成@都百万生民,乃至维护两路不受战火荼毒,隐忍数年一举收复利州两路,此苏武之忠和盖聂之勇,朝廷理应嘉奖。</p>

  孰是孰非,赵昀却未有明确,反倒是召左丞相乔行简,参知政事李宗勉、知枢密院事李鸣复、签书枢密院事余天锡商议国事,向重臣们提出蜀川事宜。</p>

  如今,已过了元旦,进入嘉熙三年,国事艰难,灾荒连连,全国性粮荒逐渐扩大,市面萧条,人心惶惶。</p>

  乔行简大力举材,以财用委李宗勉,兵事委李鸣复,楮币委余天锡,颇受赵恒重视,如郑清之、郑性之以罢提举宫观。但是,他们面对残破的经济,亦是一筹莫展,蒙古人的破坏力实在太大了,所到之处几乎人畜不留。</p>

  当赵恒提出李易是否真是归附,乔行简不置可否,李宗勉却道:“时蜀川形势不明,虏人又调集大军,李易反复之人,断不可轻信,应传檄孟拱,加强夔州各地关山防务。”</p>

  赵昀心中可不那么像,蒙古人烧杀抢掠,京湖和边地两淮基本上是颗粒无收,手工业遭到了彻底的破坏,直接造成经济结构失衡。连番用兵,流民太多,朝廷不得不招募大量流民,充作抗衡蒙古手段。可是,兵多了花费就多,朝廷实行的可是募兵制,平时花钱大大地,一个正额效用,每天便三百钱,九升米,统一配给武器装备,完全不是前唐府兵,平常种地训练,打仗就放下锄头上前线,只需养少量精兵,开支极小。</p>

  大面积的纵深地带变成不毛之地,许多良田变成丘壑,更兼天灾不断,产粮地多是颗粒无收。既要养兵又要赈灾,还要招抚流亡,多少钱也不经折腾啊!</p>

  几年来,府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