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章争论_大明世祖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五十七章争论

第(2/3)页

能。

        果然,三人整整齐齐的迎接,朱静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,下巴上的胡须一颤一颤的,显得很是激动:

        “怎敢如此,羞煞朱静了——”

        四人相谈甚欢,一个迎逢,一个亲近,关系很快就熟络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虽然军政司之事,影响到了国公,但您莫要计较,这些都是文人的把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静轻声说着,一些看起来颇为大逆不道的话,在他的嘴边不断蹦出:“陛下也没法子,建国十来年,就有了大案,文人紧追不舍,吏部都快垮了一半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若不是有朱尚书撑着,吏部难逃一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话,几人是赞同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同时,他们心中也是颇为嫉妒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样是被牵连,尤世威直接贬官,而朱谋则安然无恙,甚至在官场上的运道更加炙热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区别对待,怎能不让难受?

        但没办法,人心都是肉长的,甚至对于贵族们来说,养了一头阿猫阿狗,都比人命值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义国公也莫要担忧,官职虽然没了,但只要爵位还在,如得青山在,还怕没柴烧?”

        眼见三人依旧愤怒难平,朱静也不啰嗦,直接用起了恐吓的招数:

        “在这场卖官的案起时,甚至督察院有人建议,效仿洪武四大案,大范围的牵连,刷新吏治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念及功勋,心怀旧情,故而就放弃此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听此话,几人大惊失色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是胡惟庸案,还是蓝玉案,都是牵连数万人的大案,能够直接吓死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尤世威还是比较冷静的,他明白这是纯粹的恐吓而已,根本就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十几年来一直以仁义示人,根本就不可能行这种太祖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静最后补充道:“当然,这是小道消息,不足为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文人真是歹毒啊!”尤世禄顺着话头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旁的尤成栋则愤恨不平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静继续安抚道:“国公爷年岁大了,退下来也好,正好小国公继位,义国公府的威名不坠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几人听着仔细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他们都明白,表面上看这是朱静自己的话语,实质上却是代表皇帝而来,借其口安抚义国公府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说实在的,尤世威作为榆林镇出身,天然就对军中的榆林诸将具有影响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湖广幕府时期,皇帝手底下两大派系,一个继承孙传庭的陕军,另一个这是在投降的榆林兵。

        对尤世威的安抚,必然是要到位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实质上,帝后在床榻上时,也曾商议过要把一位公主嫁给义国公府,算是保持与勋贵联姻的传统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此时却不合适。

        杀鸡儆猴,这样做影响效果,所以朱静就跑了一趟,算作是安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对于《前明史馆》来说,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编书的效率,甚至还感觉一丝快意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的起居录,宫廷资料,任由他们查阅,可谓是极为周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正是因为如此,史书他们已经编到了洪武末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关于四大案,他们倒是不纠结,因为这是盖棺定论的事,没有人敢违背祖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关乎成祖皇帝夺位,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成祖皇帝,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,不仅是暗自抹毁了“懿文太子”朱标,将其塑造成为了柔弱形象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对于其深受太祖喜爱等事,也是编撰为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与民间的议论相反,对于朱棣的嫡子之位,根本就没什么争议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民间流传两种论调,一种是马皇后只有朱标一个儿子,其余的四个嫡子,只是挂名在其下;另一种则是五子都不是嫡子,全部都是收下名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更离谱的,还有一种说是朱棣是朝鲜生女,属于元顺帝遗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点是史学家坚决驳斥的谬论。

        无它,因为朱棣在出生之前,朱元璋还没有拿下北京,也没有称帝,根本就掳掠不到妃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对于朱棣是马皇后嫡子的事实,大家也有公论,这是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件事最佳的证明,就是看他的敌人怎么应对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建文帝,在燕王起兵造反的时候,就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xqianqi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